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落地生根、入脑入心,11月7日,在省委教育工委、省教育厅指导下,“铸魂同行·青声共振”——河南省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能力提升研讨会举行。来自京冀豫三地八所高校的思政工作骨干齐聚一堂,以理论分享、示范宣讲、经验交流等形式,共探新时代高校理论宣讲的创新路径。
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张梦露工作室(培育),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会萍工作室,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郭薇工作室,河南省高校辅导员李倩工作室,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聂为明工作室(培育),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庞睿、何迎亚工作室,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霍贺工作室(培育),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王姗姗工作室主办。
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(教材处)相关负责人,河南中医药大学宣传部、团委、tyc86太阳集团相关负责人,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博士教师、全国高校青年宣讲联盟首届执委会轮值主任周鼎,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宣讲团团长左佳会出席会议。主办单位各名师工作室的主要成员,以及河南中医药大学“初心”学习社成员参加会议。会议由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张梦露工作室(培育)主持人,河南中医药大学tyc86太阳集团“概论”教研室主任、支部书记张梦露主持。
会议指出,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提升我省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质量与水平。会议强调,一要坚持理论武装,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;二要创新宣讲方式,推动理论大众化、日常化、通俗化;三要坚持守正创新,提升理论宣讲的吸引力、感染力;四要强化使命担当,发挥省级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周鼎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阐释了“十五五”规划对当代中国的意义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党的意义及对青年成长的意义,梳理了全会核心文献与学习资源。他指出,编制实施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诸多发展难题,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等原则目标。在宣讲方面,他提出要做到“讲准确、讲全面、讲透彻”,多做针对性阐释、多讲鲜活事例、多用通俗话语,让理论真正落地。
郭薇认为,网络宣讲需贴近青年需求,借鉴优质账号经验,通过优质内容、精准选题吸引受众。她提及河南卫视用短剧解读两会精神的创新形式,主张以青年心语、可视化画面和潜移默化的方式,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网络有效传递给青年学生。
李倩围绕“铸魂同行,青声共振”主题分享经验。她提出宣讲需实现系统建构、场景触达和数字赋能三维统一:以系统化建构将宏大主题转化为认知体系;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宣讲走进历史现场、文化地标;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辅导员素养,运用网言网语拓展理论传播半径,实现思想引领与青年共振。
聂为明以“明德讲堂”为核心宣讲阵地,深耕思想引领与行业赋能。他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、国家安全观等主题开展宣讲,依托电力特色参与国网新员工培训,融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培育,联动校内外资源,打造具有思想高度与行业特色的宣讲品牌,助力电力行业发展。
庞睿提出宣讲需破解“理论如何落地”的核心问题:一是让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向群众讲清理论的实际用途,实现理论与群众互动;二是践行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避免微宣讲碎片化,需持续跟进形成体系化内容;三是引导青年走出“低欲望”,激励青年将理论转化为奋斗动力,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。
何迎亚分享了依托“弘扬空天报国精神”构建的“12345”工作室建设思路:围绕空天报国精神核心,依据线上线下、课上课下双力驱动,组建思政课教师、青年科研人员、思政工作者三支队伍,以网络赋能、扎根社区、足迹寻访、示范引领为抓手,聚合五大宣讲平台,并介绍录制微课、开展名师进社区、主题寻访等活动,打造随身可学的宣讲资源,发挥空天特色育人作用。
王姗姗认为,工作室需坚定铸魂使命,注重校际联合开展活动,扩大影响力并促进交流;依托学校层面,联合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,参与红色文化研讨会、教师培训等;借助校团委、学生社团,开展场馆思政课、志愿服务、宣讲大赛等活动,提升学生素养。
霍贺提出宣讲需做好三方面:一是深入学习研究中央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,夯实理论基础;二是注重宣讲的体系化、学理化,既要讲深度,又要让青年听得懂、能解渴;三是转化话语体系,用接地气的青言青语传递理论,避免空洞说教。结合学校水利特色,他分享走出校园开展水安全、水治理相关宣讲的实践经验。
左佳会介绍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宣讲团特色:一是立足师范育人特色,组建学科交叉、善教善言的讲师队伍,将宣讲与支教、基础教育结合;二是挖掘燕赵红色资源,打造西柏坡精神、塞罕坝精神等红色宣讲矩阵;三是数字赋能提升宣讲效率,通过问卷星预约、钉钉电子档案等,优化宣讲组织与讲师激励,聚焦师范教育开展主题宣讲。
张梦露指出,党建引领是破除宣讲壁垒的核心途径,学校特色是驱动宣讲创新的关键抓手,体制机制是规范宣讲实践的坚实保障。青年宣讲者需着力提升理论素养与表达能力,既要沉心吃透理论精髓,精准把握政策内涵,筑牢宣讲根基;也要贴合青年特点创新传播形式,用鲜活语言、生动案例替代生硬说教,增强宣讲感染力,才能让青年既积极参与理论宣讲,又在其中有所收获,实现理论有效传递与自身成长。
杨安荷聚焦“第二个结合”进行微宣讲展示。她以清代王清任弃武从医、实地验证脏腑理论,屠呦呦从古籍获灵感研发青蒿素为例,阐释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;结合王清任血瘀理论解读矛盾关系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倡导岐黄学子用专业所学传承马克思主义真理。
蔡信强认为,本次研讨主题鲜明、内容充实、交流深入,达成凝聚共识、提升能力的预期目标。希望大家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与平台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落地生根,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、勇担使命。
